
随着车联网应用快速上车后,汽车就像是一台大型智能手机,甚至比手机采集的信息面更广,摄像头、激光雷达等各类传感器更多。 个人信息之外,行驶过程中汽车采集的道路环境信息,涉及到地理信息的测绘,更是威胁着国家安全。 下架后滴滴市值大跌 早前就有因为担心摄像头收集敏感数据,政府开始限制军方人员和重点国企员工使用特斯拉,部分机构要求员工不得驾驶特斯拉上班,以及禁止驶入敏感企业的住宅小区等事情发生。

最近,又有关于滴滴出行在海外上市,把数据打包交给美国的传言流出,让众多民众感叹千防万防家贼难防。
这次事件发生在滴滴出行在纽约证券交易所上市的三天后,经监管部门检测核实,” 滴滴出行 “App 存在严重违法违规收集使用个人信息问题。
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依据《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》相关规定,通知应用商店下架‘滴滴出行’ App,要求滴滴出行科技有限公司严格按照法律要求,参照国家有关标准,认真整改存在的问题,切实保障广大用户个人信息安全。

虽然,滴滴副总裁李敏及时回应 ” 数据打包交给美国 ” 是恶意造谣,并表示:” 和众多在海外上市的中国企业一样,滴滴国内用户的数据都存放在国内服务器,绝无可能把数据交给美国。另外,相关恶意造谣者虽然已经主动删帖,但我们坚决起诉维权。”

但随着应用下架以及出卖用户数据的传言经过网络发酵,已经在用户中间产生了一系列的负面效应。
不仅是舆论压力,其市值也受到很大的影响。6 月 30 日,刚刚在纽交所上市的滴滴开盘涨逾 20%,经过两个交易日,滴滴出行市值一度逼近 750 亿美元。
但在 7 月 4 日应用商店正式下架 ” 滴滴出行 “App 后,滴滴盘中一度重挫逾 25%。
截止美国东部时间 7 月 6 日收盘,最终收跌 19.58%,每股报 12.49 美元,市值一夜蒸发 145.7 亿美元(约合人民币 944 亿元),目前总市值为 599 亿美元。

无独有偶,7 月 5 日国家网信办对 ” 运满满 “” 货车帮 “”BOSS 直聘 ” 实施网络安全审查,审查期间停止新用户注册。
其中,BOSS 直聘于 6 月 11 日在纳斯达克挂牌上市;运满满、货车帮同属的满帮集团也于不久前的 6 月 22 日在纽约证券交易所上市。

虽然不能深度探究这些 App 下架的背后原因,但可以肯定的是,以上被通报企业在用户端和企业端积累了海量数据,关乎国家数据安全。
从相关部门对 App 收集个人信息乱象的通报和整改也可以看出,地理信息、环境信息的收集已经引发政府部门的注意,我国针对互联网企业的网络安全审查,将成为常态。
滴滴 ” 一家独大 “
事实上,身处信息化时代,大多数人对个人信息泄露等问题已经见怪不怪,甚至部分人群很乐意用隐私换取方便。
但本次滴滴事件的数据安全问题上升到国家安全层面,所以爱国心切的 ” 我们 ” 瞬间就不淡定了。
回到事件本身,在愤怒的同时,也有部分网友担心其下架会不会影响自己的出行安排,表示 ” 会不会影响明天上班 “、” 有可以替代滴滴的软件吗 ” 等。
在多条类似的顾虑背后,牵扯出当前我国网约车市场 ” 一家独大 ” 现象突出。

在滴滴递交的招股书中可以看到,截至 2021 年 3 月 31 日的前 12 个月里,滴滴全球活跃用户数据为 4.93 亿,全球年活跃司机数量为 1500 万。
不仅如此,此前有机构数据显示,滴滴出行拥有 87% 以上的中国专车市场份额,90% 以上的网约车市场份额。
不可否认,网约车的兴起,是时代的选择,是用户的需求,必定是哪家优惠多、车多、更方便就选择哪家。
但在网约车司机的角度而言,有内部人员报料称,滴滴内部制定 ” 安全分 ” 的考核标准,对司机的抽成比例和管理非常严苛,和其它网约车平台之间,存有平台 ” 二选一 ” 涉嫌垄断的情况。

今年 5 月 14 日,交通运输部、中央网信办、国家发展改革委、等交通运输新业态协同监管部际联席会议 8 家成员单位对滴滴出行、首汽约车、曹操出行等 10 家交通运输新业态平台公司进行联合约谈,并要求整改。
行业 ” 百花齐放 “
虽然截至目前,相关监管部门未对滴滴涉嫌垄断案件给出最终定论。但在行业监管环境趋于严格、法规不断健全、执法手段不断升级下,国内网约车市场逐渐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局面。

截至 2021 年 5 月 31 日,全国共有 234 家网约车平台公司取得网约车平台经营许可。5 月,订单量超过 30 万单的网约车平台共 15 家,在全国还有上百家依托于本地资源建立的网约车平台。


美团打车、哈啰出行、T3 出行、曹操出行等多数平台都已经开通微信小程序,这其中还有不少平台与高德地图、百度地图等导航应用进行合作,为用户打通了多样化的应用入口。
同时搭配适当的活动补贴,用户也自然愿意在新平台上进行尝试和体验。

如今,滴滴出行 App 下架,即便在不影响现有用户使用的情况下,还是受到了不小的舆论影响。
不少用户开始寻找新的替代平台,这一事件对滴滴来说是个沉重的打击,但对整个出行领域来说,则是建立新格局的绝佳时机。
加上近年来交通运输部不断加强反垄断工作,强化行业监管,优化发展环境。